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落地

来源:中节能(天津)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:2018-09-03

来源: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   时间:2018-09-03

日前,湖北省发布“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”:加快发展绿色产业、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、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、实施园区循环发展引领行动、开展绿色发展示范、探索“两山”理念实现路径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、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、以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。

  长江经济带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密切相关。如何在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前提下,推动“十大战略性举措”落到实处?笔者采访了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有关负责人。

  注重规划融合,构建“大保护”空间格局

  按照“十大战略性举措”要求,湖北将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。而编制实施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,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。

  “十大战略举措中,以规划引领最为重要。”湖北厅规划处负责人说。目前,《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(2016—2035年)》已启动编制,其总体思路是“一带多点促全面”。一带,即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;多点,即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、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、加强资源生态基础保障等3个关键点;全面,即深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,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,推动湖北全域发展绿色转型升级。

  为了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,规划明确了沿江绿色发展区范围,并创新提出了范围内各项目标指标及空间管控要求。

  更为重要的是注重“规划融合”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,有效对接水利、环境保护、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,将长江、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范围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禁止建设区。结合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,将已确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划定为禁止勘查、开采区,严禁在禁止区内新设探矿权、采矿权。先后发布《湖北省国土资源“十三五”规划》《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《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《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和《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(2017—2025)》,启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,从自然资源领域不同层面、不同职能,合力构建长江经济带“大保护”空间格局。

  以生态安全为底线,严格生态保护硬约束

  要牢牢守住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底线,就必须把好用地用矿关口,打造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绿色交易市场体系。

 为此,湖北严控长江经济带新增建设项目占用优质耕地、河道滩地、优质林地等,严控地灾高发地区、蓄滞洪区、采矿采空区、土壤污染地带等区域城镇开发。同时,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,对高能耗、重污染、高地耗、产能过剩的项目严格建设用地预审、选址等前置把关程序,严把准入门槛,“关、改、搬”长江流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。

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,对磷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实行年度开采总量控制,探索设立矿业权准入正、负面清单,将磷矿总数控制在80个以内,清理退出各类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50宗,从源头上有效降低长江“总磷”污染。实施净矿业权出让,出让前严格实施环评、林地占用、水土保持、征地拆迁等风险论证评估。

  针对“建设绿色宜居城镇”这一战略还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绿地布局,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,湖北将加强耕地保护,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。为此,湖北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,全面划定58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,拓展城市绿色空间,形成城市扩展刚性约束的实体边界。

 以综合服务为支撑,加强自然资源生态基础保障

  舍得眼前利,换得一江绿。在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战略指引下,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也是湖北的一项重任。

 湖北积极开展矿山复绿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,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修复。今年上半年,已投入中央财政、省级财政资金33亿元,完成长江流域“三区两线”237个矿山2.7万亩复绿工程。

  此外,继续努力探索“土地整治+”模式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。据介绍,“十二五”以来湖北省累计投资91亿元,对长江流域重要水利工程沿线实施水土治理“抢救工程”和“移土培肥工程”,抢救优质耕地剥离搬运沃土835万立方米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多万亩;实施51个特色土地整治试点项目,打造了以宜昌、恩施为典型的“田园综合体”和美丽乡村“五小示范区”。

  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战略新兴资源保障能力,湖北省开展“金土地”工程地球化学调查,摸清了面积6157平方公里的“家底”,涉及9县市40个乡镇。实施矿产资源绿色勘查,制定绿色勘查技术标准,优选5个项目开展首批示范试点;累计查明宜昌地区页岩气资源储量11.68万亿立方米,新发现石墨矿床达到大型规模。

  同时,该省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,制定《湖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实施方案》,推进宜都市水流确权登记国家试点工作,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报告。

  针对长江横贯全省、江河湖泊众多、地质条件脆弱的省情,湖北地灾防治工作开展“四位一体,网格化管理”模式。完成59个县地质灾害详查,建成64个高标准“十有县”、1个省级和10个市级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。争取23亿资金,实施五峰县城和巴东黄土坡整体因灾搬迁,解除2万人所受地灾威胁。40个省级重点挂牌督办点和三峡库区、丹江口库区实现连续15年零死亡。